赤湾烟墩-深圳档案
以下是关于 深圳赤湾烟墩 的详细介绍,涵盖其历史背景、地理位置、文化价值及现状信息:
一、基础信息
- 名称:赤湾烟墩(又称“赤湾烽火台”)
- 类型:古代军事防御设施(明代海防体系组成部分)
- 年代:明洪武二十七年(1394年)始建
- 地址:深圳市南山区赤湾村小南山山顶(近赤湾左炮台)
- 保护等级: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(2001年列入)
二、历史背景与功能
1. 建造背景
- 海防需求:明代为抵御倭寇侵扰,在东南沿海构建“卫所-烽堠”防御体系,赤湾地处珠江口要冲,成为重要节点。
- 隶属机构:属东莞守御千户所管辖,与南头古城、左炮台形成联防。
2. 运作机制
- 烽火传递:发现敌情时,日间燃烟、夜间举火,向周边卫所传递警报(相邻烽堠间距约5-10公里)。
- 配套设施:烟墩旁建有营房、兵器库,常驻戍卒5-10人。
三、地理位置与结构
维度 | 详情 |
---|---|
海拔 | 小南山主峰海拔287米,烟墩位于山巅开阔处 |
结构 | 现存夯土台基,残高约2米,直径15米,外围原有石砌护墙(部分遗迹可见) |
视野 | 东眺深圳湾,西望伶仃洋,监控珠江口船舶动向 |
四、重要历史事件
- 1553年:葡萄牙舰队侵扰屯门期间,赤湾烟墩参与预警,促成南头海战明军胜利。
- 1839年:林则徐视察珠江口防务,加固赤湾左炮台,烟墩仍作为辅助警戒点使用。
- 1941年:日军占领香港期间,烟墩遗址遭部分破坏。
五、现状与保护
- 保存情况
- 烟墩主体结构风化严重,但台基轮廓清晰,2015年完成抢救性加固。
- 周边设立保护范围(50米内禁止建设),立有文保标识碑。
- 参观信息
- 开放时间:全天(建议白天前往)
- 登山路线:从小南山公园入口(赤湾六路)步行约40分钟可达。
- 联游推荐:赤湾左炮台、宋少帝陵、天后宫(3公里范围内)。
六、文化意义
- 军事史价值:反映明代珠江口防御体系布局,实证“海上丝绸之路”安全保障机制。
- 考古研究:2018年出土明代青花瓷片、铁炮残件,现藏于南山区博物馆。
- 文旅融合:列入“赤湾海防文化主题游径”,结合AR技术复原烽火预警场景。
交通指引
- 地铁:2号线/5号线赤湾站C出口,转乘B945路公交至“小南山公园”站。
- 自驾:导航至“小南山公园停车场”,后徒步登山(无直达车道)。
注意事项
- 安全提示:山路陡峭,需穿防滑鞋;夏季注意防蚊防晒。
- 环保倡议:勿在遗址刻画或丢弃垃圾,保护历史环境风貌。
赤湾烟墩是深圳“海洋文明”的活化石,其沧桑印记诉说着大航海时代中国海疆的峥嵘岁月。探访时建议结合历史资料,更能体会这座静默山巅的烽火台昔日的战略意义。
北方多地地表高温超同期


据中国天气网消息,5月20日,北方大范围高温持续。午后高温区的地面温度普遍超过50℃,山西、河南、宁夏部分站点地表温度超70℃,其中山西阳城(72.9℃)打破当地观测史最高地温纪录,河南孟州(72.9℃)、祁县(72.1℃)、永济(71.5℃)、万荣(70.1℃)、临猗(70℃)也都打破了当地5月最高地温
为何河南、河北等地高温这么强?
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张斌介绍,河南、河北天气晴朗少云,太阳辐射增强,白天接收的热量显著增加,从而引发快速升温。同时,这一带位于太行山东麓,气流翻过太行山产生下沉增温,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。
持续晴热少雨天气下,北方部分地区出现旱情。目前西北地区东部至华北、黄淮一带存在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,河北南部、河南西部和北部、山西南部、陕西关中等冬麦区还将有2至4天的干热风天气,眼下北方冬小麦处于产量形成关键期,当地农民需注意开展“一喷三防”,或采用微喷灌设备适时适量喷水、降温增湿,降低干热风对小麦灌浆的影响。
高温还会持续多久?
张斌介绍,此次高温持续时间不会太长,22日起天气将迎来转折。在冷空气和降温的共同影响下,22日,北方大部气温将逐渐下降,高温范围明显缩减;23日气温还会进一步下跌,部分地区累计降温幅度可达15℃以上,冷热反差明显。
中医书籍
816 项
- 《一得集》
- 《一草亭目科全书》
- 《丁甘仁医案》
- 《万氏秘传外科心法》
- 《万氏秘传片玉心书》
- 《万病回春》
- 《三十年临证经验集》
- 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
- 《三家医案合刻》
- 《三指禅》
- 《三消论》
- 《上池杂说》
- 《专治麻痧初编》
- 《世医得效方》
- 《丛桂草堂医案》
- 《严氏济生方》
- 《中医之钥》
- 《中医伤科按摩学》
- 《中医儿科学》
- 《中医养生学》
- 《中医内科学》
- 《中医刺灸》
- 《中医名词词典》
- 《中医基础理论》
- 《中医外科学》
- 《中医妇科学》
- 《中医疾病预测》
- 《中医眼科备读》
- 《中医眼科学》
- 《中医诊断学》
- 《中医词典》a~b
- 《中医词典》c~d
- 《中医词典》e~f~g
- 《中医词典》h~j
- 《中医词典》k~l~m
- 《中医词典》n~o~p~q
- 《中医词典》r~s
- 《中医词典》t~w
- 《中医词典》x~y
- 《中医词典》z~其他
- 《中医饮食营养学》
-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》
-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》释义
- 《中国医学通史》
- 《中国医籍考》
- 《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》
- 《中国生物制品规程》
- 《中寒论辩证广注》
- 《中药基本理论知识》
- 《中药学》
- 《中药法规》
- 《中药炮制》
- 《中藏经》
- 《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》
- 《中西汇通医经精义》
- 《中风论》
- 《串雅内外编》
- 《临床基础检验学》
- 《临床激光治疗学》
- 《临床生物化学》
- 《临床肝移植》
- 《临床营养学》
- 《临症验舌法》
- 《临证实验录》
- 《临证指南医案》
- 《丹医秘授古脉法》
- 《丹台玉案》
- 《丹溪心法》
- 《丹溪手镜》
- 《丹溪治法心要》
- 《也是山人医案》
- 《五十二病方》
- 《产后十八论》
- 《产宝》
- 《产鉴》
- 《人体使用手册》
- 《人体寄生虫学》
- 《人体解剖学》
- 《人体解剖学歌诀》
- 《仁斋直指方论(附补遗)》
- 《仁术便览》
- 《仙传外科集验方》
- 《仙授理伤续断秘方》
- 《仲景伤寒补亡论》
- 《仿寓意草》
- 《传染病》
- 《伤寒九十论》
- 《伤寒六书》
- 《伤寒医诀串解》
- 《伤寒发微论》
- 《伤寒大白》
- 《伤寒审证表》
- 《伤寒寻源》
- 《伤寒心法要诀》
- 《伤寒总病论》
- 《伤寒恒论》
- 《伤寒悬解》
- 《伤寒括要》
- 《伤寒指掌》
- 《伤寒捷诀》
- 《伤寒明理论》
- 《伤寒杂病论》
- 《伤寒标本心法类萃》
- 《伤寒法祖》
- 《伤寒溯源集》
- 《伤寒百证歌》
- 《伤寒直格》
- 《伤寒缵论》
- 《伤寒舌鉴》
- 《伤寒补例》
- 《伤寒论》
- 《伤寒论条辨》
- 《伤寒论注》
- 《伤寒论类方》
- 《伤寒论纲目》
- 《伤寒论翼》
- 《伤寒论辑义》
- 《伤寒论辩证广注》
- 《伤寒证治准绳》
- 《伤寒说意》